84000新英譯佛典:《迦耶山頭經》(大正藏:《佛說象頭精舍經》)
26 May 2023
此經依次記敘了佛陀的內觀,佛陀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以及文殊師利與三位提問者——兩位天人和一位菩薩——之間的對答,由此簡要而持續地解說了證悟的漸進過程、四種發菩提心的階段、菩薩道的方便與智慧兩大原則,以及菩薩行的種種分類。
閱讀全文 »
26 May 2023
此經依次記敘了佛陀的內觀,佛陀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以及文殊師利與三位提問者——兩位天人和一位菩薩——之間的對答,由此簡要而持續地解說了證悟的漸進過程、四種發菩提心的階段、菩薩道的方便與智慧兩大原則,以及菩薩行的種種分類。
閱讀全文 »
12 May 2023
本經中,世尊為婆羅門童子首迦宣說業報差別法門。這個生動的開示包含從豐富的佛教敘事傳統中汲取的許多事例,詳細地分析了業行如何導致未來的果報。對於佛教徒而言,這部教言回答了許多關於善惡因果業報的問題,審視具體的人生際遇及其背後的業因,並強調發心(意圖)在業因果的運作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閱讀全文 »
28 Apr 2023
新發布的兩部經典, 加上之前的《寶雲經》都是重要的大乘經典。其中主要的主題是有關佛陀的存在是永恆不變的,如同天空常在一樣。《大雲經》(2)是有關佛陀給予有關祈雨儀式的指導。
閱讀全文 »
14 Apr 2023
世尊在涅槃前留下了此《十一想說示經》,告諸比丘於命終時應作十一想:不貪此世想,慈諸有情想,棄諸懷恨想,懺諸破戒想,受諸正戒想,於諸大罪作清凈想,於諸小善根作大善想,不畏他世想,諸有為無常想,諸法無我想,涅槃寂滅想。
閱讀全文 »
31 Mar 2023
在本經中,世尊簡要開示了有為法的無常本性。一切眾生,無論其具何等種姓,不論是生為天人,甚或是已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如來果位,但凡有生,終將隕滅。經文末尾,世尊復以偈文勸誡大眾:諸行無常,寂滅為樂。
17 Mar 2023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安住於名曰「三摩地輪」的禪定中。爾時,文殊師利應佛所問,演說究竟實相之本性。世尊聞之歡喜,贊嘆文殊師利善說甚深法義。
閱讀全文 »
3 Mar 2023
在本經中,摩訶迦葉提出一系列有關出家人之律儀與修持的問題,佛陀一一詳細作答。爾後,摩訶迦葉請佛住世守護佛法。然而,當佛陀預言摩訶迦葉本人將於未來守護佛法時,摩訶迦葉卻堅稱,為使佛法長久駐世,必須由一位菩薩而非聲聞弟子來荷擔如此重任。佛陀遂將未來保護教法之大任付囑於彌勒菩薩。
閱讀全文 »
21 Feb 2023
《聖般若波羅蜜多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廣註疏》是對三部長篇般若經的詳細註釋,與基於彌勒—無著所著《現觀莊嚴論》而造的其他眾多釋論相比,這部註疏提供了一個較易理解的經文構架。序品含詳細的逐字釋義,共通於三部般若。之後從「略、中、廣」三門解說了三部經共同的結構。最後對僅在《般若一萬八千頌》和《般若二萬五千頌》裏出現的「彌勒菩薩品」做了註釋。
閱讀全文 »
17 Feb 2023
為了和另一部篇幅較長的同名佛經(Toh62)有所區別,本經另名為《持國所問經(2)》。在這部簡短的大乘佛經中,佛陀應持國所問而為廣大僧眾解說哪一類的比丘將導致佛法衰微。
閱讀全文 »
3 Feb 2023
本經是關於鑄造小型陶土佛塔及製備儀軌的簡短說明。儀軌有三個主要部分:對此陀羅尼之轉化力量的描述,灑凈地基和陶土的儀軌,以及加持造像的儀軌。主陀羅尼咒名為「無垢佛頂」,在亞洲中部和東北部的佛教傳統中廣為使用,尤其是用於凈化、加持和開光儀式中。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