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佛典中的女性

Posted on
March 10, 2025

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爭取獨立自主的地位,促進性別平等,同時慶祝女性在政經文教等領域的成就。在佛典中,女性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和角色出現,其中包括比丘尼、女居士、女神、王后、王妃、公主、妻子、女儿、母親、老師、學生以及風塵女子等。 

牧羊女以乳糜供佛。(泰國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繪畫)

在【八萬四千・佛典傳譯】迄今所翻譯出版的譯典中就有許多佛典提及綻放異彩的出色女性,比如《恆河上所問經》(Toh 75 The Questions of Gaṅgottarā)、《佛說老女人經》(Toh 171 The Questions of an Old Lady,)、《妙慧童女所問經》(Toh 74 The Inquiry of the Girl Sumati,)、《舍衛城乞女經》(Toh 205 The City Beggar Woman)、《文殊師利遊戲經》(Toh 96 The Miraculous Play of Mañjuśri)等。經中提到的這些女性因各自的善業、真誠、願力、智慧和善行等因緣而得以超越世俗身份,並獲得佛陀授記成佛。故而,這些佛典都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覺悟潛能,這與性別無關。

在《恆河上所問經》中,有一位名為恆河上的女居士前往祇園精舍參拜釋迦牟尼佛。由此開始了一場關於真如本性的對話。這場對話從勝義諦的角度展開,恆河上向佛陀闡述包括她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都好比神奇的幻化顯現,因此無人來去,亦無人求涅槃。

《舍衛城乞女經》則講述了一名乞女供養了一盞小燈。大功德主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供養千盞大油燈,照亮了寺院的大半區域,乞女的供燈則顯得黯然失色。然而,乞女燃燈時摯誠發願,希望未來能與佛陀一樣圓滿證悟、講經說法。因此,這盞看似微不足道的供燈不僅燃燒了一整夜,甚至於目犍連尊者用盡了辦法也無法將它熄滅。佛陀預言這名乞女將在未來世百福具臻,最終證悟成佛。

在《無憂施授記經》中,阿闍世王女無憂施見諸長老不起不迎,亦無任何禮敬之意。阿闍世王對女兒的無禮感到震怒並加以訓斥,然而王女並無悔意,反而向父王述説菩薩道之殊勝,是故不宜禮敬聲聞。諸位長老遂與王女展開辯論,王女基於對諸法性空的了悟,逐一破斥長老們的提問,其胸有成竹、辯才無礙的回答令長老們無言以對,心生欽佩。此時王女卻起身下座,恭敬地為長老們奉上飲食。隨後諸長老齊赴靈鷲山,佛陀於此授記王女未來當得成佛。

在《華嚴經》的《入法界品》(The Stem Array)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就有多位善知識是女性,這當中就有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以及風塵女子婆須密多等人。 

佛典中也有以個性鮮明獨立著稱的女性。84000翻譯安妮・赫克曼博士(Dr. Annie Heckman)指出:「有些獨立女性往往是佛教戒律中設定的『麻煩制造者』或『越界者』,最具代表性的是頻頻出現在律藏中的吐羅難陀比丘尼,她經常挑戰僧團的規定。」 

盡管佛典中有許多對女性積極正面的描寫,但其中也存在矛盾。一方面,我們看到無憂施女與恆河上女居士這樣智慧超群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許多經典在現代視角下仍帶有貶低女性的內容。例如,女性在成佛之前必須先轉為男身。 

84000的研究編輯喬治・菲茨赫伯特博士(Dr. George FitzHerbert)在重溫《無憂施授記經》時表示:「我們需要考慮這些經典的歷史背景和出家僧團的環境,因為這反映了當時流行的說法——女性無法直接成佛。」但他補充道:「這種設定可以視為一種敘事模式,即女性菩薩必須獲得男身才能成佛,以符合當時的社會觀念。然而,佛法的究竟了義是一切如幻無實,因此對證悟而言性別並無實質性的意義。」 

84000的翻譯安娜・洛佩斯博士(Dr. Ana Cristina O. Lopez)指出,「女轉男身」這種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與佛教中關於空性和不二法門的教義形成了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戲劇張力,在《維摩詰所說經》(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中,就有一則生動的故事:一位天女將舍利弗尊者變成女性,同時自己化現為尊者的形象。 

安娜認為:「這樣的敘述可以幫助當代修行者區分佛教核心教義與受當時社會觀念影響而形成的偏見。」她強調:「這種理解方式能讓我們在尊重歷史和傳統的同時也能擁抱當代的觀念。」 

歡迎訪問我們的「女性主題佛典」專頁,探索更多關於女性的佛典選編。這些佛經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並展現了女性在佛教中的貢獻及其在覺悟道路上的心路歷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譯自 Beyond Gender: Portrayals of Women in Sūtras,卡柔・塔克 (Carol Tucker)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