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夏安居二三事

Posted on
April 4, 2025

《甘珠爾》所收錄的律典《律本事》(即《毘奈耶事》)共分十七部,皆是佛教部派——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律典,而當中的三部律典《布薩事》、《自恣事》和《雨安居事》並稱為三事律儀,它們皆為諸律儀之根本。這一期通過《雨安居事》(Toh 1-5 The Chapter on the Rains)和《自恣事》(Toh 1-3 The Chapter on Lifting Restrictions),讓我們來了解結夏安居制度的緣起和重点內容。

鮑勃・米勒博士

曾出家多年並在後來致力於律典翻譯工作的84000資深編輯鮑勃・米勒博士(Dr Bob Miller )表示:「《自恣事》和《雨安居事》敘述了雨安居的緣起,記錄了相關守則律儀,並詳細說明了在雨安居結束後檢討和發露懺悔的自恣儀式。」

「結夏安居」也稱「雨安居」,這是出家人在雨季期間齊聚一處精進修行的制度。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地處亞熱帶恆河流域的平原有三個不同的季節,即涼季、熱季和雨季,每個季節持續約四個月的時間。根據《雨安居事》(即古漢譯本《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記載,由於夏季多雨,導致蟲蟻繁殖迅速,出家人托缽行化時踩傷蟲蟻招引外道譏嫌,佛陀於是規定在雨季里聚居一處修行:

「......時有眾多苾芻,於其夏中,遂向餘處人間遊行,不善護身,傷殺蟲蟻。時諸外道,咸起譏嫌,作如是語:此沙門釋子無有慈悲,夏中遊行,殺諸蟲類,不異俗流。然諸禽獸,於四月中,尚居巢穴,不遠出外。然此禿頭沙門,不作安居,不知收攝,安在一處。既無軌式,誰復於斯以衣食施?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緣此事,今制苾芻作安居法,於三月中,住在一處。』」

在安居期間,所有參與的僧人當住於寺中或固定的住處勤修,不應遊方。不過,《雨安居事》最後以長篇幅的事例闡明了在雨安居期間選擇離開並不構成違犯戒律的行為。米勒博士表示:「這反映了看似嚴肅的戒律規範在保障出家眾的威儀和清淨的同时,也會考量僧團的現實需要而做出適當的調整。」

昆邱諾布法師

《自恣事》則講述了在結夏安居結束後所舉行的自恣儀式之緣起和程序。在自恣儀式中,僧眾們可依據見、聞、疑互相舉發彼此違犯戒律的行為。若有比丘自覺有失,他必須在僧團面前發露懺悔,並由僧團依戒律對此作出裁決。這個儀式在僧侶們前往他處遊方參學之前提供一個表達平台,從而解決僧團中僧侶間對彼此行為的顧慮,因此這將有助於消除彼此的誤會,從而維繫僧團的和諧。

自1993年出家至今的84000編審昆邱諾布法師 (Konchog Norbu)表示,儘管他當今所身處的西方僧團並不具備客觀條件來行持佛陀時代所制定的三事律儀,但是研讀律典讓他了解佛陀制戒的因緣,深刻地理解古代的出家眾是如何克服種種違緣來守護戒律並依律行持。

「雖然今日的我們對戒律有着更簡練和更現代的詮解,但這些律典才是佛陀制戒最初的緣起。身為英譯佛典的編輯,閱讀這些律典確實很有啟發性;同時讓我對佛教戒律和傳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諾布法師希望這些律典能夠拓寬人們的理解能力,讓大家都能了解当年佛陀在建立和发展僧團过程中的經歷和思路。

相關閱讀:
律典特寫|淺談《布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