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無緣大慈中的慈愛才是「愛的真諦」。這種慈愛植根於對無我空性的深刻體悟,從而升起無偽而真誠的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在這個情人節,我們從84000雲端藏經閣精選三部佛典,重溫佛陀對愛與慈悲的教誨,並啟發我們以無私的慈愛擁抱一切眾生,引導自己和他人走向覺悟之道。
《菩薩教法集》(Toh 56 The Collected Teachings on the Bodhisatva)
在《菩薩教法集》中,佛陀詳細講述了菩薩應當持有的見解和修行方法,並逐步引導我們深入了解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六度波羅蜜等修行主題,並在第五品中開示了慈心的教法,經雲:「太子!此中何名為菩提道?謂於一切眾生起慈波羅蜜多隨轉攝法,此即名為菩提道。復何名為一切眾生慈波羅蜜多?太子!所謂菩薩於眾生界行廣大慈。彼眾生界如虛空界,譬如虛空寥廓廣大;菩薩慈心亦復如是,於眾生界及眾生聚中無不廣大慈心周遍。太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菩薩慈觀亦復無量。又如虛空無邊際故,而眾生界亦無邊際。以其眾生無邊際故,慈心亦復無其邊際。(摘錄自古漢譯本:大正藏《佛說菩薩正法經》)

《十地經》(Toh 44-31 The Ten Bhūmis)
《十地經》由金剛藏菩薩在佛陀的加持後講述菩薩在成佛路上的十個道位——菩薩十地。當菩薩住於第一個道位「極喜地」時,菩薩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大慈悲心,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經雲:「菩薩住於極喜地時,極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忻慶,多踴躍,多勇悍,多無鬪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唯諸佛子!菩薩住於極喜地中,念諸佛時,發生極喜;念佛法時,念菩薩時,念菩薩行時,念到彼岸清淨之時,念諸菩薩地殊勝時,念餘菩薩不映奪時,念佛教授教誡之時,念令有情得利益時,念當趣入一切如來智加行時,皆生歡喜。」(摘錄自古漢譯本:大正藏《佛說十地經》)
《海龍王所問經》(Toh 153 The Questions of Nāga King Sāgara (1))
這部經典記載了海龍王娑伽羅與佛陀之間的一段長篇對話。在這段對話中,佛陀就區分相對實相與究竟實相的諸多問題作出開示,一再強調建立空性智慧最為重要。此外,佛陀也開示了慈愛之心是供養如來最殊勝的方式之一。經雲:「......諸仁者!是則第一供養如來,用行慈故!說是語時,所教造福共和不諍,謂慈心三昧。有四事尊敬如來。何等四?不違犯戒;身、口、意慈;不斷三寶,志於佛道;如所聞法為人講說。是為四事尊敬如來,為供養也。」(摘錄自古漢譯本:大正藏《佛說海龍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