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母親是慈悲、撫育孩子和無條件之愛的象徵,因此對母親心懷感恩,感念她將我們帶到世上的恩德常被提及。作為世間最牽動人心的範例,母愛的偉大經常被佛教所引用,藉以引申並比喩修行者應當培養對一切有情眾生有著如同母親一般的慈悲心。
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在過去世可能曾是我們的母親,未來世也可能成為我們的母親,這一觀念進一步強化了我們應當對一切眾生懷有善意與尊重的理念。從究竟的層面來看,《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以“般若菩薩”比喻為智慧的源泉,一切覺悟皆從祂生起。
在這個母親節(5月11日),我們誠邀您重溫雲端藏經閣中的數部佛典,同時緬懷您自己的母親、父親,或曾經照料與關愛過您的人。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Toh 21 The Heart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the Blessed Mother):這部經典正是廣為人知的《心經》,千百年來一直深受東亞和中亞大乘佛教徒的重視。在這個語境中,「薄般若佛母」或稱「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幷非字面意義上的母親形象,而是智慧圓滿的化身。從這一角度來看,她是成就諸佛覺悟的智慧之源。
《律本事》之《藥事》(Toh 1-6 The Chapter on Medicines):此經中有一章極其動人的母子親情描寫。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在母親去世之後發願尋訪並報答她的養育之恩。他向佛陀請教如何為母親宣講正法,使其得以提昇,幷最終得渡轉生天界。(2.332)。
《父母經》(Toh 315 he Father and Mother Sūtra):佛陀通過一繫列比喩闡明敬奉與侍奉父母的重要性。佛陀最後指出,凡能敬重父母者,即為智慧之人;此生不受誹謗,來生可轉生善趣。
主圖: 「女人三相」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繪 (Wiko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