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電子通訊 • 第31期

電子通訊 • 第31期
Read more »

The Rice Seedling and its Fruit

From a seed comes a sprout, from a sprout a leaf, from a leaf a stem, from a stem a pedicel, from a pedicel a pistil, from a pistil a…
Read more »

Artist DALeast on Sūtra Illustration

Meet Chinese artist DALeast, illustrator for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s commentary on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nd learn about his interest in street artistry, why he doesn’t necessarily like the term,…
Read more »

Avikrita Vajra Rinpoche on Translation

In late January 2018, Avikrita Vajra Rinpoche led a Resounding of the 84000 edition of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at the Maha Sandhi Yoga Centre in Hong Kong. The evening…
Read more »

關於《佛說稻芉經》

「所謂從種生芽。 從芽生葉。從葉生莖。 從莖生節。從節生穗。 從穗生花。從花生實。 若無有種。芽即不生。 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 84000於2018年一月推出了《佛說稻芉經》 的英譯版經文,此經以緣起為主題,經中舍利弗請彌勒菩薩解釋佛陀之前觀見稻芉時所開示的一段話:「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接著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十二緣起、八聖道,以及此二法之內外因緣。 「法海翻譯小組」(Dharmasāgara Translation Group)的多祖古(Do Tulku),為此經做了簡短的介紹。 略說《佛說稻芉經》: 大家好,扎西德勒!我是多祖古,在此代表我們的翻譯團隊「法海翻譯小組」針對這部經向大家做簡單的分享。 我們最近翻譯完成的英譯版《佛說稻芉經》,藏文經名稱:sa lu’i ljang pa’i mdo。如同經名所言,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看稻芉時所給的簡短開示,主要在闡釋十二緣起。我個人認為這部經有如大小二乘間的橋樑——由於其遣詞用字較中立,所以無論是上座部或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人,都會喜歡這部經。 這部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經常在印藏釋論中被引用——當代的梵文學者僅僅通過收集各釋論中所引用的片段經文,便可重新建構此經約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可見其重要性。 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翻譯,總是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我們確信,也希望這將不會是最終的英譯版,希望此經仍可以透過適當的修正以臻圓滿。歡迎您瀏覽84000雲端藏經閣 (原名:線上閱覽室),並閱讀我們翻譯的《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有許多不同的版本、譯本與論著。84000推出的英譯版經文主要以藏文德格版《甘珠爾》以及對勘本《甘珠爾》作為依據。(更多資料,可參考經文中的「介紹(Introduction)」 。)…
Read more »

藝術家DALeast談佛經插畫

藝術家DALeast為宗薩欽哲仁波切所著的《維摩詰所說經》釋論 繪製插畫。採訪中,我們了解他為何鍾情於街頭藝術,為何不太喜歡「街頭藝術」這個詞,以及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是如何適用於佛教的無執修行。談到書中插畫乍看之下不像是同一個人的創作,DALeast分享了他這次的插畫創作是如何的挑戰他走出舒適區,並解釋為何這創作本身就是一個教法。 請簡單介紹一下您自己。 我出生在中國,兩、三歲時就開始畫畫。從那以後,我大概開始感覺到這應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所以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在畫畫,這成了一種習慣。我學習過各種視覺媒介——中國傳統媒介與西方媒介,也研習雕塑和美術。但直到現在,我仍然在尋找更有趣的自我表達方式。 有人形容您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街頭藝術家之一。對此您有什麼看法?也請您解釋一下街頭藝術家的定義。 我不確定我是否如您所說,是最偉大的街頭藝術家之一,但我覺得過去六七年我確實做了很多創作。我感覺街頭藝術已經成為人們談論的潮流或是運動。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不想給自己貼一個「街頭藝術家」的標籤。因為對我來說,街頭就是個地點而已,是我陳列創作、表達自我的場所。當別人問我:「作一個街頭藝術家是什麼感受?」我總是說:「噢,那如果我在家作畫呢?你會叫我家庭藝術家嗎?」所以我會說,對我而言,「街頭」可能更像是個工作室吧。 我願意去嘗試使用各種視覺媒介,以不同方式表達自我。但就目前而言,我把大量時間花在公共空間,是因為那裡有很多人,所以能得到更多互動,有更多觀眾在觀看我想表達的東西。這真的很有趣,因為在街頭,也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你不知道你的創作是否能完成,因為那麼多事情的發生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存在如此多的未知,這是很有趣的創作方式。 而且對我而言,我覺得「街頭」即意味著空間。我們現在有兩種街頭——不妨說街頭就是公共空間吧。一種公共空間是實體的公共空間,就在門外,就在那裡;另一種公共空間就是網絡。看這兩個空間如何承載你的創作,真是很有趣。這是我的興趣所在。例如,當人們看到實體街道上的創作,他們拍下照片,發在社交媒體上——那是另一條街,另一個公共空間。這兩者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現象,我想人們把它叫做所謂的「街頭藝術」。但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個可以讓我花很長時間度過的地方。 街頭藝術指的是你確實在公共場所,例如建築物外觀面上畫畫,還是指你在公共空間裡的人群面前作畫? 兩者都有。是的,這其實包含的是一個過程。你在公共空間作畫,誰會路過,你不會知道;將發生什麼,你也不會知道。你完成創作後,必須真正地把它放下,因為你可能再也見不到它了。你在這棟巨大建築的表面耗費了那麼多精力和時間後,卻可能再也見不到它了。事實上,我的大多數創作,我自己都沒再見過它們。所以這是修行「放下」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雖然有時我仍會覺得這不太容易。 宗薩欽哲仁波切委託您為他最近的《維摩詰所說經》釋論創作插圖,您能說一下其中緣由嗎? 我發現仁波切對於了解新資訊、新藝術形式和新生代的努力是非常超前的。新生代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他都了解。我記得仁波切說,他在認識我之前,就已經知道什麼是公共藝術、壁畫、街頭藝術,以及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 所以我猜,對仁波切而言,讓一個在公共空間創作的藝術家把作品轉型到一本書裡,是件更加有趣的事。因為在我看來,書籍也是一種形式的街道。當你翻動書頁,就好比我們走在街上,看到各種訊息。訊息以這種方式(作打開書本翻動書頁的手勢),通過書本被你吸收。 我想,仁波切……(微笑)我不知道他為何叫我畫?我真不知道。仁波切有很多了不起的朋友和弟子,同時也是令人讚歎的藝術家,他們能創作出比我更好的作品。但也許因為……我不知道為何就這樣發生了。 (笑)仁波切非常親切,他給我很多空間,讓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感覺這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個聞思教法的學習過程。這部教法非常啟迪人心。是的,我確實深受啟發。我不知道我是否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感受更深的是它打破了我的慣常模式——因為我其實有明顯特定的風格。但為這本書創作時,我感到我不該固持這種特色,因為那是對我自己的限制。我可能會有「我想要大家認出是我」這類的想法。我覺得,仁波切也許想讓我去學習這點,去打破界限。所以我嘗試使用不同的方式去作畫。於是這些插畫不知怎地就看起來頗為隨意,我知道,都不像是同一個人畫的。 (笑)這是我對自己作品的真實感受,我想是有趣的。但我希望我的畫不會干擾讀者吸收教法,這是我的一個希望! (笑) 您的《維摩詰經》插畫是否得到過回饋呢? 是的,我感覺教法本身,我從教法中得到的訊息,真的就像是抽走腳下的地毯,如仁波切常說的 「打破你的依附(參考點)」。所以我試著追隨這教義。我並沒聽到很多人對插畫的想法。我不知道,這很難說。我沒聽過太多評論,但我希望大家喜歡。 您對未來有什麼計劃? 我還想嘗試更多不同的東西、不同種類的媒介、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時,我也希望能聽聞仁波切的更多開示,這對我來說,無論是作為一個人、一個藝術家,還是一名弟子,都讓我深受啟發。這真的非常珍貴,我衷心感恩從這個項目中得到的學習機會。我希望能從仁波切那裡學到更多。這是我未來真正希望去做的事。…
Read more »

無變金剛仁波切談論佛典翻譯

2018年一月,無變金剛仁波切在香港的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主持經典迴響,並帶領眾人讀誦《維摩詰所說經》。當晚首先由84000的工作人員進行介紹,接著便由仁波切為大眾說明佛典翻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西方人都能夠接觸到佛法。(文稿在此頁下端) 無變金剛仁波切年幼時在美國待了很長的時間,因此對於將佛典翻譯為英文的需求有特別深刻的體會。仁波切回憶起已故的祖父——尊貴的薩迦達欽仁波切曾經教導他,如果要在西方國家教授佛法需要特別注意,因為「西方學生不像亞洲學生一樣將虔敬心表現在外,反而是經常提出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仁波切面帶微笑地說:「佛陀的教法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而在於實修,是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心智的科學。」 現場與會者專注地傾聽仁波切的話語。仁波切的熱情和幽默很快地感染了整個會場,經典迴響就在這樣愉快輕鬆的氣氛下進行,在歡笑聲中圓滿劃下句點。 84000由衷地感謝無變金剛仁波切、貝瑪祖古,以及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主辦這次的經典迴響,感恩他們提供機會讓更多人關注84000的工作。 佛典翻譯的重要性 由於我們是要進行經典迴響而不是佛法的教授,但我仍想在活動開始前說幾句話。 84000•佛典傳譯的主要目標,是要讓佛陀的教法能夠以英文和其他的語言在世界上流通。 幾個世紀以來,對懂得中文或藏文的人們而言,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我們想了解佛法,任何時候都能直接讀到佛陀的教授。 以藏地為例,從他們的國王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就有許多偉大的譯師們不計時間與代價地為佛典翻譯付出努力。出於慈悲心的緣故,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將佛法解脫之光帶到雪域藏區,以利益後代的子子孫孫。 然而當今,西方國家已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宗教傳統,情形非常的不同。因此他們不會有國王、王后或總統的委任及資助來翻譯佛典、建造寺廟,僅有少數人因為個人的興趣來從事佛法的翻譯,進而逐漸成立了一些小團體。 自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中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學習佛法有興趣,但是佛陀的經典,特別是長卷的大乘經典還沒有被完整地翻譯成英文。 儘管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對學習佛法有興趣,但也有相對較少的群眾,他們對佛陀的教導是有非常大的熱忱。 我清晰地記得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我的祖父達欽仁波切就提醒過我,想要在西方國家教授佛法,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行。西方學生不像亞洲學生一樣將虔敬心表現在外,反而是經常提出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問題。達欽仁波切說:「西方人會像榨橘子汁一樣榨乾你的腦袋。」如果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那是會相當的尷尬。 當然一方面來講,達欽仁波切只是開玩笑,希望我可以好好學習。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他說的完全正確。因為我發現在英語系的國家中,那些選擇學習佛法的人通常希望更深入地瞭解佛法的内涵,並且想要馬上開始禪修。 因此,所有參與和護持84000的人們,為了讓佛陀的教法能夠以英文及其他的語言流通世間而努力,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且殊勝的事情。 就如同這個單位叫做84000,八萬四千,這個名字本身就表明了佛陀的教法不僅非常深奧,同時也非常廣大。因為從佛陀初轉法輪的那一刻開始,他持續不間斷地教授了四十五年。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在藏文的經典中被稱為《甘珠爾》。《甘珠爾》不僅包括了長卷的大乘經典,也包括了密續四部的教法。根本密續的部分,佛陀是以間接的方式來教授的。 所有這些深廣的教法,可以歸納為戒、定、慧三學。第一類是與戒律相關的,要如何誠實正直、合乎律儀地生活。第二類是關於修心的訓練及禪定,經由修心與禪定,可以淨除負面的煩惱及顛倒妄想。第三類是關於如何運用人類的智力,在自身體驗中獲得直觀實相的智慧。 所以從意義上而言,佛陀的教法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實修的,它關乎我們整體的生活方式,也是關於心智的科學。心智的科學,就好像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塵土一樣,無論它們來自何方,我們都可以將其用來作為解脫及證悟的工具。 佛陀的每一部教法都彌足珍貴,因此,凡是能夠為那些對佛法有興趣的人提供幫助,或讓他們能夠接觸到佛陀的教法而做的一切努力,我都隨喜讚歎、鼓勵支持並且為之鼓掌。 我祈願84000能夠非常成功,同時也希望那些閱讀翻譯佛典的人們,不僅僅是把這些經典當作儀軌念誦,同時也能夠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根據實際情況精進地培育自身的品德、禪修與智慧。如果可以這樣做的話,釋迦牟尼佛的心願一定會圓滿,而我們為這個項目所付出的努力、所有慷慨的布施都將是值得的。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說的。儘管今天我們只是在一起讀誦經典,但經由內心深處誠摯發起的菩提心,我們就能夠積聚福德來迴向給一切的眾生。 謝謝你們。…
Read more »

84000 seeks Associate Editor

JOB VACANCY : Associate Editor 84000 – Translating the Words of the Buddha formally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the full-time position of Associate Editor. The appointment will run from June 2018…
Read more »

New Publication: The King of Samādhis Sūtra

84000 is pleased to announce its newest publication: ཏིང་ངེ་འཛིན་རྒྱལ་པོའི་མདོ། The King of Samādhis Sūtra Samādhirājasūtra This sūtra, much quoted in later Buddhist writings for its profound statements especially on the…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