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特為新版《法華經》撰寫之序言

《正法白蓮花大乘經》

(大正藏:《妙法蓮華經》)

新英譯版序言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

若要我們去想像在2500年前,在古老的摩揭陀王國一座小山丘上,有1200位比丘、2000位沙彌和6000位比丘尼頂着印度的烈日艷陽,聚集圍繞在釋迦牟尼佛身旁,這恐怕是有些困難的。我們很難去想像從未去過的歷史遺跡,而在小小的一座山丘上能充裕地容納下這麼大一群人,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尤其是如果你去過現今的印度比哈爾邦 —— 佛陀宣說這部經的地點,那就更加難以想像了。

但是我們至少要努力去嘗試一下,如果不用心去想像,如果我們仍受限於自己對現實和相對可能性的種種概念,那將會很難得到加持、很難去理解教法,也很難去實際修持這部史上倍受尊崇的《妙法蓮華經》所蘊含的教言。

這部一般所熟稱為《法華經》的佛典,是佛教史中最被推崇的大乘經典之一。在中國、韓國及日本,常被尊為經中之首,因此有許多宗派只依此經而建立。日語吟唱的「南無妙法蓮華經」已成為全球上萬名所謂的佛教徒的主要日常功課。僅僅是因為這部經的存在,便已有上百萬人被引領入佛門,並在上千年以來確保了人們對於佛法的護持及虔誠心。

我們應當為此感到歡喜,同時我們也得警惕:死板地執著於字眼而忽略文字的含義,已造成佛弟子之間的種種誤解和分歧。這並非好事。譬如,有人誤用《法華經》來為性別歧視、物質主義或甚至為自焚和激進的傳教行為做辯解。所以,在研讀這部深奧的經典時,一定要對其根本的意義和精神有正確的認知。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增強思考和溝通的能力,不僅能夠傳達訊息,同時也創造出「虛幻」的世界。正是這種創造共同神話和虛幻的體系及階級制度的能力,讓我們人類能夠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合作。這促使我們從狩獵採集的社會進化到農業社會,進而發展出城鎮文化。這幾百年來,我們越來越信賴各種虛幻的現實,企業、國家以及階級制度。

我們佛教徒也無法自外於這些信念的架構。譬如,大乘和金剛乘的佛弟子演進出自己確立的等級制度後,便常會瞧不起聲聞乘。就連經常使用的「小乘」一詞,也是一種大乘佛教徒用來鄙視聲聞乘者的說法。認知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沙文主義者一再地誤用《法華經》來辯護和鞏固自己的優越感。

然而事實上佛陀在《法華經》中是這麼說的: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第二品)

如果是一位證悟者,若他已經非常嫻熟於運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對待世上不同的人,那麼他便能夠善巧地針對個人的不同習性偏好,以不同的法門或「乘」來說法。佛陀接著還說: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第二品)

我的認知是,除了那些可以分辨出不同的「乘」,又不會將它們分為高下的證悟者之外,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只有我們所領受以及我們應該修持的那個「乘」才是。這強調了老師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因為是老師給予了我們適合個人狀況的修行方法。就僅只是我們的自我和心在找參考點、在做判斷、在習慣性地創造出高低的分別。所以,不管我們對這部經的理解如何,記住佛陀的這句話也許會有幫助: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第二品)

我們應當牢記在心,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第二品)。「如來」不會以分別心對待不同眾生,也不會去批判各自所領受的「乘」或所教導的乘。請記得,佛陀也被稱為「如來」,也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包括阿羅漢(直譯是「摧毀敵人者」)。但對他而言,他的敵人並非他人,而是自身的情緒煩惱以及執著自我的習氣 —— 這才是他所降伏的。在他身為菩薩的千百個過去世的修行中, 如來唯一所摧毀的,是自己的煩惱與我執,他從未傷害過任何一個眾生。

因此,當我們談及諸如來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動機時,必須記得如同佛陀,他們唯一的意圖和動機就是令他人證悟。如來擁有「方便力」,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所以「隨其本性」(第二品)來說法。可以說一個人領受到的佛法,就如量身訂做的西裝:一個瘦高的男子和一個矮胖的男子穿的或許是同一款西裝,布料和用線都一樣,但透過熟練的裁縫的技巧,卻能為不同的人製作出各別合身的西裝。從遠處看,旁觀者可能會說這兩個人穿的是同樣的西裝,因為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兩個都被同樣的布料包裹著,而且兩個都看起來精神抖擻,但是製作的方法、衣版的大小及特定的剪裁可能都大有不同。同樣的,教導佛法的方式也應該量身定制。佛陀曾說:

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第二品)

意思就是,無論教授給眾生的是哪個法門或「乘」,那便是最能有效地喚醒那個眾生的方法。這麼一來,等級的分別就不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真實了。

善巧方便是這部經裡極為重要的概念,它讓我們能夠去欣賞所有的「乘」。在藏語中,善巧方便是thabs(梵文:upāya);thabs帶有「伎倆」的含義,或甚至是指「催化劑」,因為善巧方便能加速過程,卻不影響其中的元素。

理想的狀況是,善巧的老師會因材施教,對不同根器的人使用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或伎倆 。檸檬會對酒產生與牛奶相同的效果嗎?不會。即使你在酒裡加了好幾公升的檸檬汁,酒也不會凝固成奶酪和乳清。同樣的,一個在某人身上非常有效的善巧方便,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完全沒用。這就是法道非常精細而複雜的原因,同時也是它非常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正確的人身上使用了正確的伎倆時,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大乘佛法非常擅長使用這種善巧方便。

正因為這種智慧,佛教一直沒有被侷限在某個地區或種族,它也沒有成為單一國家的生存指南。從佛陀宣說這部經至今已經25個世紀了。在這段期間,《法華經》啟發了上百萬的眾生,使他們願為一切眾生而尋求解脫。對於一個傳播久遠的教法,參考並檢視它的源頭非常重要。對穆斯林來說,源頭是《可蘭經》;對基督徒來說,源頭是《聖經》;對猶太教徒來說,源頭是《妥拉經》。佛陀所有教法的源頭則是佛經,因為它如實地記載了佛陀的話語。既然佛經是佛法的根基,所有的佛弟子都應該以開放的心胸來閱讀、學習、探索佛經,並且正確地去理解它們,這是非常重要的。

農夫栽種稻作收成之後,到手的有稻米和禾桿。大部分的農夫都將精神投注於培育稻米;但若智慧不足,農夫會因禾桿而分心。所以,從實際的層面來說,我們必須先培養一種極度渴望所有眾生都覺醒的意圖和動機。我們走在這條道路上,不是為了過好日子,也不是為了擁有比鄰居更炫的車子,更不是為了在世俗世界中創造出更多的階級地位和偏見。我們必須時常憶念自己的發心:我們應當渴求得到稻米,而不是被禾桿牽着走。

這也就是為什麼讓佛弟子使用自己懂得的語言去檢驗根本經文的原始素材是如此重要。翻譯佛經是讓佛陀的法語能被理解的關鍵,也是維護佛法未來的關鍵。因此,我非常歡喜地迎接這部深奧且頗具影響力的《妙法蓮華經》新英譯本的出版。

【歡迎前往84000雲端藏經閣,閱讀英譯版《法華經》。】


Posted: 17 Nov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