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史提夫•古德曼教授致敬(1945-2020)

【八萬四千 • 佛典傳譯】的執行委員會創始委員史提夫•古德曼(Steven Goodman)教授於2020年八月三日下午不幸辭世,享年75歲。

史提夫患有罕見的血友病。在妻子瓊以及兒子馬修的陪伴下,他於加利福尼亞的家中離世。在此我們向史提夫的親屬致上最深的哀悼。

史提夫的許多朋友得知此消息都極為震驚,但即使患有絕症仍然選擇不公開宣布,其實很符合史提夫的為人處事。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隱士,其實剛好相反。他是個開朗外向的人,熱愛和人打交道。他應該是不希望自己的健康狀況成為大家的負擔。

史提夫是個典型的加利福尼亞人,他是西方第一批兼具虔誠佛教徒以及學術界的佛教學者兩種身份的典範。

他在比佛利山莊長大,父親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公共衛生學科教授,也是一名醫生。身為家中的長子,史提夫描述幼時曾多次陪同父親前往緊急看診,讓他從小就對於生、老、病、死有所感悟。

史提夫在那歡樂的六十年代末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後,他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就讀博士,受教於佛學學術界的前瞻學者赫爾伯特•岡瑟(Herbert Guenther)教授。在70年代他於此地定居了八年。史提夫初期發表的佛學文章是有關米龐仁波切與其重要著作《智者入門》。也是在赫爾伯特教授的影響下,史提夫開啟了對於大圓滿教法的研究與修持,尤其是龍欽心髓傳承。他也是在那裡邂逅了妻子瓊。在1983年,他們搬回加州定居奧克蘭。1984年,史提夫獲得了薩斯喀徹温大學的遠東研究博士學位。

九十年代初,他在柏克萊的佛教研究所擔任藏傳佛學教授時,與羅納德•戴維森(Ronald Davidson)共同編輯了《藏傳佛教:理智與啟示》(T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 SUNY Press, 1992)。該作在西方學術界可謂是藏傳佛教哲學類文學和伏藏文學的開創性選集。此書匯集了八篇重要學術文章,作者包括赫爾伯特•岡瑟(Herbert Guenther), 肯納德•利普曼(Kennard Lipman), 凱倫•郎(Karen Lang), 馬修•開普斯坦(Matthew Kapstein), 以及珍妮•嘉措(Janet Gyatso)。史提夫自己貢獻了一篇有關於吉美林巴與《龍欽心髓》的文章。

1994年, 史提夫獲頒洛克斐勒獎學金,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文化學科研究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進行關於藏文證道詩歌 (nyams mgur)的研究。在此時期他也為《正念與正業》(Mindfulness in Meaningful Work, Parallax Press, 1994)一書撰寫了一篇名為「轉換痛苦之因」的章節。

此後直至離世,史提夫一直任教於三藩市加州整合研究所(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是該校的副教授和佛學學科主任。他也是該校的哲學與宗教學系的意識與變換學院(School of Consciousness and Transformation)的亞洲研究和比較研究項目主任。他的研究範圍主要是印度和藏傳哲學、藏文詩學以及古典藏文語文。他也曾在不同學府擔任過佛教哲學和比較宗教學的客座講師,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聖塔芭芭拉分校、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聯合神學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寧瑪學院(Nyingma Institute)、那洛巴大學佛(Naropa University)。他在歐洲、亞洲和美國多次籌辦過佛學研究小組和工作會議,課題包括佛法修行、協助創傷後治療等等。他也是「藏文文學藝術」展覽的參展者之一(2007年由象雄學院和史密斯學院協辦,策展人:瑪莉特•克蘭默(Marit Cranmer))。

就在史提夫過世的兩週前,他剛出版了最新的著作: 《佛教的覺醒心理學》(The Buddhist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Shambhala, 2020)。史提夫在該書裡面分享了他多年的研究和教學成果,提供給讀者研讀和理解阿毗達摩系統的實用指南。

他天生的好奇心,讓他的研究觸及了各種文化、學術及藝術的領域,而身為教師,他總能以獨特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各種話題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他從不炫耀自己的聰明機智,而是潛移默化地感染身邊的人,啟發他人加入行列,並且總是以傳達佛教的思想與態度為溝通的重點。他有一種神奇又敏銳的能力,能感化和引導學生,啟發和鼓勵他們去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所有人,包括學生,都非常享受跟他相處的時光,因此學習這件事似乎總是會自然而然、毫不費力地發生。

史提夫的種種品德,有些或許是與生俱來的,有些則見證了他深摯敬重的佛教傳統所給予他的啟發。做為一名佛弟子及修行人,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他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跟隨了邱揚創巴仁波切、安多地區的貢波才旦、南開諾布仁波切、巴卡祖古、丹增旺傑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聽列諾布仁波切、塔親仁波切以及南卓堪布。他自己並非口譯人員,卻經常在這些上師給予開示的時候在現場支援翻譯人員。

近年來,他最親近的上師就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總能在仁波切的開示現場看到他的身影。他也為欽哲基金會和悉達多本願會效勞,擔任欽哲基金會的學術發展委員會、 獎助金覆核委員會以及高校佛學教授席位基金工作小組的成員。


史提夫也是84000在2009年於印度比爾的鹿野苑佛學院舉辦的創始會議的策劃委員之一。藏傳佛教資源中心(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的創辦人,已故藏學者琴恩•史密斯(Gene Smith),也是創始成員和84000項目的推動者之一,而他和史提夫相識多年。史提夫是深受宗薩欽哲仁波切和欽哲基金會信任的共事夥伴,因此史提夫自然也出席了2009年9月份於洛杉磯舉辦的初步策劃會議。

我們的工作委員會便是在那次會議中成立,最早被命名為「佛典傳譯計畫」(Buddhist Literary Heritage Project),後來改名為【八萬四千 • 佛典傳譯】。史提夫在會議中提出的各種想法、資源以及廣大的人脈,都是促使企劃成立的主要資源。他被分配的具體任務,是匯集各種翻譯和編輯佛典所需的工具和資源。他積極認真地執行了這項任務,並且充分運用他在學術界所累積的資源人脈。

這幾年來,史提夫的健康狀況讓他無法隨意出遠門,因此我們也越來越少在工作會議上看到他。他於 2018年正式卸下職務,但仍然持續關注著我們的工作進度,並且在我們需要他的時候,總是隨傳隨到。

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去年十月份在加州灣區。我們在他最鍾愛的用餐處,奧克蘭的Aunt Mary’s Café, 共享了三四小時之長的午餐時光。我們談及各種話題,從84000,到佛典文本,到我們的共同朋友,他即將出版的書籍等等 。他一如既往地開朗風趣,不過我觀察到他比以前憔悴。他有稍微提到自己病情的預後有些不確定因素。我們道別後,當我看著他從車子走向家門的台階時,我有閃過一個念頭:我或許不會再見到他了。

史提夫深受大家的愛戴,人緣極好。他一輩子做過一些被看好的學術研究,也發表過一些成果。但是他深遠的影響力,其實來自於他和他人之間的互動,不管是學生、同事、朋友,還是只有一面之交的人。有好多人跟我說過:「史提夫在某某時候給過我好大的幫助……」,或者「是史提夫啟發了我,我才做了某某事……」。當你在任何場合或聚會上看到他獨特的身影,你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悅。我會深深緬懷他那風趣又睿智的談吐、他待人處事的善良體貼、他幽默卻深刻的思想,以及他那帶著一絲波希米亞風格的優雅氣質。

84000編輯聯合主任 約翰 •康提 著

我們也在此分享84000創始主席宗薩欽哲仁波切為紀念史提夫•古德曼而寫的悼文

 


Posted: 31 Aug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