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贊助人丁乃竺訪談

【八萬四千•佛典傳譯】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開展,108位創始贊助人慷慨提供首批資金的贊助是功不可沒的。每位捐助者都承諾在五年內資助50,000-250,000美元,而這筆基金促使該計劃得以奠基啟航。丁乃竺女士是108位創始贊助人之一。

Ding Nai-Chu IMG_0528

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丁乃竺:我是乃竺,學習佛法至今已有42年左右。從18歲還在念大學哲學系時就開始學佛,當時臺灣的佛教並不興盛,佛教甚至被認為是很迷信的宗教,然而在大學裡面是有開授東方佛學課程,在我接觸佛教後,才覺得這與我們平常老百姓所認為的截然不同。從一開始接觸,我就被佛法深深的吸引。然後就想要更深入去瞭解。由於因緣的牽引,使我遇到臺灣第一個密教道場的林上師,也開啟了我與金剛乘的不解之緣。

之後,當我在美國念書時,遇到我的第一位藏傳佛教的老師——開初佛爺。1985年我回來臺灣之後,我開始邀請開初仁波切來台傳法。

開初仁波切應該算是第一位或第二位來臺灣傳法的藏傳佛教的老師。那時候對我們這些在臺灣的信徒或學生來講,密教是很陌生的。我們的瞭解很片面,很少,基本上就只是知道一點點過去的祖師們,一些漢傳擁有西藏學習的老師們所傳下來。那時候仁波切來台灣都住在我家,所以,那個時候的道場,除了新店的五峰山之外,另一個就是在陽明山的我家。當時我家客廳有兩個最大功能,一是我排戲時的排練場,另外一個就是當仁波切來時就成了我們傳法的道場。從那之後,開初仁波切就介紹了貝諾法王。就這樣自從貝諾法王到臺灣以後,我的感覺就是,臺灣的密教道場就越來越興盛,密教的弟子也越來越多,許許多多不同教派的大德陸陸續續來台灣弘法。

後來與宗薩欽哲仁切的緣分是因烏金佛爺的大力推薦,當時宗薩欽哲仁切來台灣時,烏金佛爺還帶著我們所有人到桃園機場迎接他。在認識了宗薩仁波切之後,因為那時他都受邀去大學裡演講弘法,於是我就有機會去幫仁波切翻譯。每次我在做翻譯時都感覺自己是最受啟發的,作為一個翻譯者,我非常被啟發,我覺得這些老師都非常了不起。宗薩仁波切非常理解年輕人,我從那時幫他翻譯時就覺得這位仁波切將來的影響力會很厲害,因為他非常知道怎麼和年輕人去溝通。他的敏銳、睿智的方式,對當時接觸他的人都很有啟發性。

您是怎麼知道84000的?當您第一次認識這個佛典傳譯計劃,您的想法是什麼?

宗薩仁波切很多時候是非常會破斥大家對於傳統的一些佛教的思維。他甚至曾多次跟我提過,他知道臺灣的功德主都非常喜歡蓋廟及做很多的佛事活動等等,所以他跟我講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應該想怎麼樣保存經典。其實這個話已經講了非常久,他覺得佛教的教育非常重要,他甚至說必須要改變我們這些非常資深的學生對於功德的想法─即蓋廟、做法事。他跟我講時,我完全理解。我說其實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臺灣的信徒們喜歡做這樣的事情,從某一方面也是一種方式讓他們累積福德資糧。到今天為止,佛法能夠保存在下來,都是因為這麼多年來有這麼多的,不論是塑造佛像、興建寺廟,或是佛典的保存。那時仁波切就已顯露出他對於經典保存的願望。他也一再強調這個的重要性,我覺得我對宗薩仁波切最大最大的佩服就是,他思考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很短的時間,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弟子們都聽過他說過,佛教注定會慢慢走向衰退的原因,是因為佛學真得很難懂,要讓一般人真得明白佛學,是非常不容易,因為佛學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三藏經典,研究所有的釋論,對不對?我在聽他講這個的時候,我覺得他是有種憂心。這個憂心就是未來要怎麼辦?我聽他在講的時候真的感覺到這些有智慧的、有悲心的大德們,與我們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只看眼前都看不遠,只看今天明天就很了不起了。仁波切常跟我提的都是在說未來的事,未來的眾生,他想到的都是百年以後,數百年以後佛法是否能繼續留存下來,這個對我有相當大的啟發性。我自己也在思考,我在二十世紀或二十一世紀能接觸到佛法,都是因為過去這麼多歷代大德傳承累積下來,無論他們塑造佛像也好或建造寺廟也好,或者是把經典這樣保存下來。

我們當然要把佛陀的經典保存下來,因為它代表的是佛的語言,是佛的智慧。所以,對我們而言,如何能夠把經典保存延續下來就是最為重要的事。我們之所以在今天還能夠學習到佛法,就是因為過去的先人,他們播種下了種子,所以,也因此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我們仍能夠因為某些緣分而能接觸到佛法,所以,我打從心裡非常很佩服宗薩仁波切。

所以仁波切想要將佛典傳譯並流通於世,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想法,也許大家會認為僅是八萬四千成立的這幾年才有的,但在我的印象,仁波切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提過,當時,他就已看到了未來佛法的堪憂之處。

後來,當仁波切提出來,在比爾有這樣一個會議。這個會議在印度比爾舉行,仁波切邀請了全世界很多很有學問的翻譯者,還有很多很好的仁波切們,大家一起參與,而且是完全不分教派,我也很榮幸以旁聽的方式去參加,我當時真得有種感受,我自己在想,在比爾這麼遙遠非常偏僻簡陋的地方,它的生活條件比外面差,有很多不方便,隨時會停電等等。在這樣一個地方,舉行了這麼重要的一件事,集合了這麼多對佛法存亡,或者說如何讓佛法留存下來。有這麼大的一番願望的這群人,在那樣一個地方去開了這樣一個會議,我當時真有一種感動,包含著我是何德何能,能夠見證這一刻。其實我那時覺得很不容易,真的不容易,難在幾個方面:這是一項非常大的計劃,要將三藏經典完全翻譯成英文,而且未來不但翻譯成英文,而且還希望能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另外還要同時進行中文和藏文的比較,藏文裡面有的而中文中沒有的,也要翻譯成中文,若是中文中有而藏文中欠缺的,也會補進去。我們都知道目前藏傳佛教當中的三藏是最完整的。我覺得這樣一份工作確實是不是我們有生之年能完成的,我不敢講,真的不知道,對我這樣一個人來講,真是不得了,它太偉大了。我當時覺得是不容易的,當然資金是一件事,是不是有錢能做這麼多的事情。

在我看來還有另外一個更困難的東西,可能金錢(funding)不是最難的,我覺得最難的是譯者。你能不能找到這麼多這麼好的譯者。你要想當時不論在中國也好,不論在西藏也好,他們那些大譯師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在翻譯這些東西,他們具足什麼樣的功德,他們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什麼樣的力量,他們如果沒有這些,怎麼敢去翻譯。我當時就想,哇,除了錢以外,人從哪裡來?

但是那幾天比爾有很多小組會議,所有的學者們坐在一起討論。那幾天給我的感覺已經是充滿了希望,因為大家都知道是不容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但是我真得感覺到了諸佛菩薩的加持力量有多大,佛法走到今天,依然有這麼多人在專心地研究,而且在世界各地還能找到具足一定能力的,在場的翻譯們也提到一定要是有實修的人來翻譯,所有的翻譯若是翻譯成英文,都必須是由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翻譯,每個專案都有好幾個人在監督,我印象中當時大家都已經在談如何分配工作了,那個給了我很大的希望。我覺得這個絕對可以完成。一代人若不能完成,兩代人總能完成,也因此,後來當項目逐漸成熟時,又提出來需要108位創始贊助人,我當時就覺得自己若是能參與,那是我的榮幸,所以我以微薄之力,就參與投入了(資金)。我當然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它的成長。未來,千百年後,有上上根器的人看到這個後能夠有所成就,我們能盡的這樣一點微薄之力,就應該去做。

有些人認為,現階段這個計畫只將佛經翻譯成英文,而不是中文的,那麼華人是無法從中受益的。您怎麼看呢?

我覺得這樣講並不公平,也不對,原因在哪裡呢,中文的三藏經典非常多,很完整的,而且白話的三藏經典也有。由於目前這個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是英文,如果我們能把它翻譯成最通用的語言,它能得以更廣泛的流傳,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尤其現在我們看到的英文的翻譯,我想很多人都承認,目前有很多的仁波切大德們,因為他們的英文著作,而能夠讓整個藏傳佛法在海外有今天這樣的興盛傳播,其中有很多著作是仁波切自己的心得,是仁波切根據某些修行的法本來做,但沒有人真正把三藏經典翻譯出來,或者應該這樣講,過去有些翻譯其實存在有很多錯誤,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翻譯可能都是錯誤的,甚至因此導致了很多誤解,如有些人對於佛教有一定的誤會,都是因為他們看到過去的翻譯,對於佛陀的開示,他誤以為就是那樣子,所以我們覺得當然要把它翻譯成更廣泛,被更多人認識的語言。甚至可以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現在不可諱言的,英文是最廣泛被使用的語言,我覺得當然應該這樣做。

你對把翻好的經典放雲端藏經閣 (原名:線上閱覽室)有什麼看法?

我覺得這樣做真的非常好。這是一個不同的時代,過去當然所有的經文都必須印出來,最早的經文還需要刻在木板上,後來大量使用紙張印刷。如果從環保的立場上看,能夠線上閱覽當然是更好了。從我的角度看是這樣的。未來的時代裡,如果真的可以讓別人方便地接觸到,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這樣子做,我個人覺得非常好。

您對84000到目前為止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84000發展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這是令我驚訝之處。我相識的一些好翻譯,都是在國外的翻譯,這麼多年來就一直在做翻譯,因為八萬四千的緣故,讓所有的翻譯者都感覺到,忽然間覺得自己多年來所學的一切都能用得上了,而且是為了一個更大的使命在做。

過去大家都是在幫著某位仁波切做翻譯,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翻譯者,這是其一;其次,我對英文有種感受,很多時候有人說中文的佛經我看不明白,那我就建議他們去看一下英文版的經文,這也有一個原因,語言必須與時代相合。當然不只中文有弱點,英文也是,將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是很久遠以前的事情了,其中的用詞適合當時有學問的人,他們能看懂看明白,可是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就有脫鉤的地方,所以現在很多在學中文經典的人,幾乎等於是在學習另外一種技術術語,一種技術語言,如果只看經典,很多專有名詞都看不明白。

而英文的優點也是其弱點,因為它沒有這一層歷史因素,可以用非常現代的詞彙來解釋,而其弱點也正是如此,當時較深刻的語義也會因為這個簡單明白的解釋而漏掉,所以,翻譯時都會面臨這些問題。現在看來,看英文的經典要比看漢文的經典更容易理解,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

Ding Nai-Chu B&W v1.1

丁乃竺簡介

臺灣及華人地區最著名的劇場製作人之一,製作了五十多部舞台劇:包括重要經典作品如《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等。她還製作了三部電影,有《暗戀桃花源》、《飛俠阿達》及《尋找香格里拉》,獲得多項國際影展大獎。曾任超級電視台創台副總裁。大型活動製作包括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會開幕、閉幕典禮》、2010年《臺北國際花博會開幕式》、2011年《臺灣燈會在苗栗》等。

她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主修哲學,并於加州大學伯克莱分校獲得文學教育碩士。現任【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多年來也同時是一位知名的佛法翻譯者。


Posted: 29 Ma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