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的內涵及其影響力

2018年11月,【八萬四千 • 佛典傳譯】在印度菩提迦耶宣布了《妙法蓮華經》新英譯本在雲端藏經閣中出版,並且由宗薩欽哲波切為此撰寫序言。這部一般所熟稱為《法華經》的經典,是佛教史上最被推崇且最具影響力的大乘佛典之一。此經以「唯有一乘法」之教理而聞名,描述佛陀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給予種種善巧方便來引領他們證得佛果。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靈鷲山上,佛陀為來自無數他方世界及從下方世界湧現而出的菩薩們宣説此經。經文在許多篇幅中,描述了佛陀與普賢菩薩等都宣講了虔誠受持此經的廣大功德,以及歷來受持者的事蹟,並稱揚此經為所有經中之首,是佛陀最究竟的教法。同時,經文也解釋若要證得佛果「唯有一乘法」,阿羅漢的果位則是佛陀教導的方便目標。佛陀也另外說明了他雖然示現自己在世間的出生、成道和入涅的過程,但事實上他早已證得佛果。

這部經如此受歡迎,難道之前都沒有被翻譯成英文嗎?

 《法華經》有不同語言與來自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版本,對比早期的漢譯本與晚期的藏譯本就可得知。在橫跨好幾世紀的演變過程中,最後一個增加的部分很可能是多寶佛的佛塔所宣說的教法,因為這個片段並不見於其他現存的梵文抄本或漢譯本中。

這部經有超過七個漢譯本。最古老的譯本據說成於西元225年,但早已佚失。現存最早的漢譯本由竺法護於西元286年譯成,但流傳最廣且影響最深遠的譯本為鳩摩羅什於西元406年所譯。根據記載,這個譯本並非單純地從梵文逐字翻譯成中文,而是經過鳩摩羅什與其翻譯團隊的討論而成。幾乎所有《法華經》的西方語言版本以及注疏,皆奠基於鳩摩羅什的漢譯本。

藏譯本於藏王惹巴千(赤祖德贊,西元802-838年)之時譯出,屬於藏王赤松德贊(742-797年)於桑耶寺開啟的偉大翻譯項目的一部分。譯者為吉祥帝覺(Surendrabodhi)以及偉大編纂者那南伊喜德(Nanam Yeshé Dé )。

《法華經》的第一個西方語言的譯本是法文版本,是由布諾夫(Eugène Burnouf, 1801–1852)翻譯而成──Le lotus de la bonne loi部譯作文字優美並附含大量的注釋,但直至譯者過世後才全數出版。第一個英文版的《法華經》則在距離法文版本三十年後才首度完整問世,譯自尼泊爾的梵文手抄本,由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 在1884年譯出。此後的六個近代英文版均譯自鳩摩羅什的漢譯本。

藏譯本和鳩摩羅什的漢譯本所依據的梵文原本來自不同時期,並且在內容上有些差異,翻譯的理念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有必要將《法華經》由藏文翻譯成英文,為大眾提供對於這部重要經典更寬廣的視野。84000的新英譯本乃譯自藏文,同時參考梵文,由Peter Alan Roberts所翻譯。

這部經對東亞藝術與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部經文講述了佛陀的殊勝性,且經文本身具有獨特的文學性,有各種令人驚嘆的事蹟描述以及生動的譬喻故事。這部經典在東亞地區流傳極廣,激發了多種精緻藝術與建築型態的發展,以及許多興盛至今的佛法修學傳統。

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象徵。中國晉朝。十二世紀初葉。波士頓美術館。

在《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化現出諸多身相──男子、女子、童子、出家眾、在家眾;又或演示諸多事業──求子得子、解脫怨賊、伏滅風暴、令惡獸遁走──展現其大悲之心,利益向其祈願的一切信眾。觀音是佛教藝術史中諸多形象的原型,雕刻家與畫師以精美的形式呈現觀音的諸多功德,這些形式流變性極大──不只是身形,也包括性別:在東亞地區,觀音的特點之一就是經常以女子形相出現。

《法華經》對藝術及文學的影響,可從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之久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略窺一二。有許多美麗的繪像與場景很明顯地來自於《法華經》。在通常稱為藏經洞(the Library Cave)的莫高窟中,也發現了許多《法華經》的文本。

數世紀之後,經典的影響延伸至整個東亞地區。我們很歡喜能普世分享這部重要經典的新英文翻譯


Posted: 16 Dec 2018